近日,中心蒋亮教授课题组在病毒学领域经典期刊《Journal of Virology 》上发表了题为“Baculovirus 25K hijacks host UAP56 to facilitate nuclear export of viral mRNA in insect cells”的研究论文。该研究以“家蚕—BmNPV”为模型,发现杆状病毒25K与昆虫UAP56直接结合,小分子化合物CCT018159靶向UAP56阻断其与25K的结合,抑制病毒mRNA核输出和子代病毒的产生。
病毒mRNA的核输出对病毒增殖至关重要。杆状病毒作为一种生物农药,被广泛应用于鳞翅目害虫防治。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是一种典型的杆状病毒,给养蚕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。在“昆虫—杆状病毒”互作机制中,大量研究集中在通过序列突变来探究病毒基因的功能,与病毒互作的宿主蛋白及作用机制报道较少。
本研究发现CCT018159 靶向UAP56抑制 BmNPV增殖,并在病毒晚期基因表达阶段发挥作用。通过蛋白表达、Pull-down、质谱鉴定,筛选到与UAP56结合的候选病毒蛋白,利用Co-IP、Pull-down等体内、体外结合实验,证明BmNPV的晚期病毒蛋白 25K 与 UAP56 直接结合。进一步研究发现,CCT018159不影响25K与UAP56的共定位,但阻断了二者之间的结合,导致病毒mRNA在细胞核中异常积累。增量表达25K和UAP56导致细胞质中的病毒mRNA含量增加而细胞核中的含量降低,添加CCT018159可以逆转这一趋势。
综上所述,本研究证实了杆状病毒的 25K 蛋白劫持宿主 UAP56 以促进病毒 mRNA 的核输出和感染。这些发现为“昆虫—杆状病毒”的互作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,强调了25K在杆状病毒感染中的重要作用。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对杆状病毒转录与翻译机制的理解,也为抗病毒研究提供了潜在靶点。



西南大学生物学研究中心2023级硕士研究生肖嗣轩为本文第一作者,蒋亮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。本研究得到了重庆市杰青项目(CSTB2024NSCQ-JQX0014)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(32170524)、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计划项目(CSTB2024TIAD-KPX0023、CSTB2024TIAD-KPX0026)的资助。
论文链接: https://journals.asm.org/doi/10.1128/jvi.01248-25